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导师简介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对应于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隶属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的硕士点建立于1984年,博士点建立于2002年。电路与系统研究所目前有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
韩力:1959年11月生,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留任教;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教学课程指导委员会(2013~2017)委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工作委员会(2008~2016)委员、电子线路教学与产业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2015~2017)常务委员。
先后主讲多门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课程,包括:通信电路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电子测量、电子设计自动化、ASIC 计算机辅助设计、MIMO系统与空时编码原理。长期从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公开出版教材5本。1996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为信息传输与处理,研究领域涉及扩频通信、调制信号自适应识别、空时编码、GPS干扰技术等。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曾经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傅雄军:1978年生,信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担任信息与电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责任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内学科骨干,北京市科委专家。
长期从事雷达系统、雷达信号处理、智能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863/973/预研等国家级课题10多项,主持科研院所行业合作项目近30项。三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EI论文近60篇,授权及受理专利28项。多次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组织委员会委员、特邀报告专家。
张彦梅:1967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路仿真》,以及《Analogy electronics》、《Engineering Practice》双语课程,并担任北京市精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负责人。
承担了国家“九五”到 “十三五”多项科研项目,包括激光三维成像新技术、成像探测与图像处理技术、隐身目标探测识别技术、纹影探测与识别技术、紫外目标探测机理与识别算法。作为负责人牵头国防预研项目18项、国防重大专项2项以及国防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防973项目1项.
此外,作为负责人牵头数10项横向科研。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工业信息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工业信息化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2018年受理国防专利13项。发表EI/SCI学术论文40余篇。
杜慧茜:1972年11月生,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任硕士生导师。2010~2011年,2016~2017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交流访问。主讲本科生课程《模拟电路基础》《现代电路分析》,以及博士生课程《现代信号处理》部分内容。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或参加其它项目6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 IEEE、Springer、Elsevier、Wiley 等旗下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 检索论文19篇,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图像重建、图像融合、优化方法、逆问题等。
赵宏图:1959年11月生,硕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在英国马克尼仪器公司北京维修站(设立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技术服务工程师。在此期间主讲过本科生选修课程《微处理器和单片机原理》并辅导过研究生《电子测量仪器》课程实验。199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后回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
从1999年后至今一直主讲本科生课程《数字电路》,同时还担任中英合作办学电子专业课程《数字系统》(Digital System)和《数字系统设计项目实践》(Project forDigital System)的主讲教师。目前还主讲一门研究生学位课程《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出版了两本英文译著《光电电路》(Optoelectronic Circuits)和《基于FPGA & CPLD的数字IC设计方法》(Designing with FPGAs & CPLDs)。另外还参与了《数字电路》课程新教材《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的编写工作,编写内容涉及“逻辑函数基本原理”、“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丁志杰:1960年12月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自动化系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5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开始指导硕士生。北京理工大学精品本科课程《数字电路》课程负责人。现担任本科教学“骨干讲员”。参加或主持过若干科研项目,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测控系统、通信系统等。2005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先后出版《锁相技术及其应用》、《通信原理与电路》等教材。
郜志峰:1963年1月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多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独自或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或参加编写教材多部。曾获科技进步奖,获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国家专利。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新技术应用。多年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机电能量转换》。担任信息与电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文华:1969年9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主讲过本科课程《微电子器件与电路》、《通信原理与电路》,以及研究生课程《现代电路与网络理论》。参加或主持过5项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几篇 (其中EI收录3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小波分析,扩频通信,雷达信号分析与处理,抗干扰技术等。
邓小英:1974年8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2007年工作于吉林大学,2008-2009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至今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目前主讲本科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和《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曾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项目9项。作为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被SCI检索10篇,被EI检索8篇。作为第1发明人获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勘探信号处理,目标检测与跟踪。
孙磊,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高访(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Fellow)(2015),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2011-2012)。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统计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方面,重点关注将信息论测度(熵、互信息、信息散度等)应用于机器学习中的方法与算法,及其在基于视觉的瑕疵和异常检测、特定目标的分类和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先后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Systems》、《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Neural Networks》、《Pattern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Franklin Institute》、《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s》、《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期刊。目前已经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两次获得(ELM2015,ELM2017)国际会议最佳会议论文奖。既有完成的研究包括作为参研人员已完成“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项目参与2项,主持1项),国防科工委及总装的预研项目1项(项目参与人),主持完成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1项。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成果奖3项(1项主持)、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4项(2项排序第一)。
马志峰: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0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独立完成了图像采集卡的软件设计工作,为航天部某研究所完成了250M高速采集板的设计和调试工作,主要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FPGA编程;为航天八院某研究所完成了图像显示电路板的设计和调试工作以及图像处理板的研制。主要负责本科生模拟电路课程教学、研究生片上系统(SOPC)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内容有硬件电路设计、FPGA设计、DSP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发表论文10余篇,从2006年开始负责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ntel嵌入式邀请赛的辅导工作。
吴琼之:1977年2月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
讲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基础》、研究生专业选修课《SOPC 技术原理与应用》。承担历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intel 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竞赛辅导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雷达和遥感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设计研究,具体方向包括高性能电路技术、高速信号采集技术、可编程逻辑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参加和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发明专利4项。
谢民: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实时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信号采集和存储。曾主持、参加国家军口863项目5项、横向课题 30余项,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EI检索文章20余篇。2011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累计指导硕士研究生17名。
2014年,承担本科“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课程讲授;2014年至今,承担本科“电路和电子技术”课程讲授;2014年至今,共同辅导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市电子竞赛以及校赛以及相关培训,其中2015年辅导学生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7项;20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赛区)“优秀辅导教师奖”;2017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邀请赛,获得一等奖(研究生组)1项。
齐春东: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2年6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目标探测与识别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9月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讲授本科生《模拟电路基础》,主持教学改革项目1项,入选两届“我爱我师”校级评选。研究方向为双基地SAR成像、基于星载平台的辐射源无源定位技术。截止到2018年10月,参与相关863项目两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相关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文章15篇,授权专利8项(第一发明人5项)。
卢继华: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2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9月-2015年8月访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编码调制理论与技术、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协作与中继通信、保密通信、预编码以及递归神经网络。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审稿专家、IEEECommunication Letter 审稿专家、北邮学报审稿专家。讲授《数字电路》、《现代通信系统》等课程。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13篇。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11项。
高玄怡:硕士、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
主讲本科生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Ⅰ》理论及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Ⅱ》理论与实验;《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实习》。指导开放实验《触控声控灯的设计与制作》;
近年来完成教学改革立项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共6篇,其中教改论文2篇。与他人合作发表会议论文3篇。
参与编写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2014-2015学年理工雷科教学贡献奖、2015年全国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二等奖、2017年全国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一等奖。2017年度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